年轮,是岁月的痕迹。树的年轮围于茎上,人的“年轮”写在面庞。对于白银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景泰公路段兴泉道班而言,镌刻在岁月大树上的50多圈“年轮”,则印刻在艰苦奋斗的轨迹中,可谓是艰难困苦一言难尽,坎坷曲折难以想象;自力更生不屈不挠,无私奉献可歌可泣。养路为业,道班为家;艰难困苦,甘之如饴,那是一个时代的记忆。由此焕发出的历史沧桑与时代芳华则历久弥新,为新时代的公路人提供着丰厚的滋养。
时光知味,岁月沉香。穿越50年的岁月烟尘,回望白银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景泰公路段兴泉道班一路走来的历程,清澈透明、历历在目。到了上世纪90年代,全国“五一”劳动奖和“全国模范职工小家”的殊荣,鞭策他们载誉前行,更当奋力。

人不管走多远,都要记得来时路。路在脚下延伸,艰苦奋斗的精神也一直在路上传承。此刻,让我们循着兴泉道班走过的艰苦卓绝的岁月汲取勇气力量,从历史中找到方向和轨迹,把握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立精神之根,铸兴业之魂,砥砺前行、锐意进取、奋发有为,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白银当好开路先锋。
景泰公路段兴泉道班所在地,又名锁罕堡,顾名思义,就是锁着寒冷的堡垒,俗有“锁寒堡的风,年头刮到终”的民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兴泉道班地处偏僻,前不着村,后不着店。老一辈公路人扎根于此战天斗地。就地挖个坑,上面搭些柴棒棒,就是工棚;两只铁桶搭上一块木板就是一张床铺;和好的面平摊在刚刚铲过沙土的铁锨头上面,用火烤熟,就是一顿餐食,工友们还美其名曰“烧狗子”;用红柳条编成的大抬框,胳膊粗的木棒当扁担,装满沙土后,两个人抬上一走就是百八十米。因为养护的道路长、又没有交通工具,工人们经常无法返回道班驻地,只有“天当被、地当床,一路走、一路修”,真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用脚步丈量道路。
最苦的日子要属炎夏。每到夏季修补路面,养护工人站在高温的炒盘旁拌料,背上太阳晒,胸前烈火烤,身上还常被飞溅起的沥青石子烫伤,甭提有多疼了。施工的紧张阶段,工人们往往连节假日都不能休息,每天工作长达12个小时。人被沥青油烟熏得黑黢黢的,一个夏天过来,风吹日晒沥青熏烤,班里男女职工几乎都要脱几层皮、掉几斤肉。
秋风乍起,洪水突袭,历经三个多月采备的养护砂料一夜之间被冲了七零八落,现场一片狼籍,兴泉道班职工全都懵了,咋办呢?时任班长的桂芳国(己故)二话没话,犹如金刚般振臂一呼:“砂料冲走了,咱们的力气冲不走,只要咱们有力气,不出半个月,照样给它整回来。”果然,仅仅用了10天的功夫,全凭人拉肩扛,早出晚归,砂料又堆积成一座座小山了。以这种拚命三郎的干劲,兴泉道班创造了所养公路15年无大修的奇迹,在当时的那个年代,不仅保证了公路的畅通无阻,更为国家节省大量的建设资金、养护资金。
当时,兴泉道班的职工们全部来自于1969年修建705战备公路时从武威、民勤、古浪征召的农民兄弟。别看他们的待遇差,别看他们的文化低,更别看他们的衣着破,他们身上凝聚着的时代精神即使到了现在依然熠熠闪光,令人敬佩。
可能有人说,公路养路工的技术含量低,入门门坎低,但是,真正到了实际操作阶段,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若没有“眼功、手功、腿功”这些常年累月练出来的功夫,当年要想很好的完成公路养护任务简直不可想象。眼功,随便走过一段路面,哪儿高,哪儿低,高多少,低多少,一眼就能看出来;手功,那时没有机械设备,没有运输车辆,唯一的工具就是铁掀、洋镐、手推车,路面坑槽、边沟清理,全凭人力完成,没有一定的技巧,一天下来,胳膊酸,还是轻的,腰腿疼、胳膊肿胀才让人受不了呢;腿功,指的是人力炒油砂,人力推油砂,身体各部位以及大腿和小腿的弯曲度配合相当关键,不同的作业任务,有不同的用力方式,个中辛苦,难以言表。正是这些扎实的功底,1996年5月,甘肃省公路局油路比武现场会在兴泉举行,该段养路工认真对待每一个技术环节,环环相扣,缜密有致,他们用磅秤过油砂,按照事先算好的开挖体积,“斤斤”计较,赢得了上级领导和各参赛代表队的称赞,荣获了全省片区技术比武第一名。
景泰地处戈壁荒漠地带,干旱缺水,故地名中多带“水”字,如狼抱水、野狐水、大水,兴泉地名中也带水,然而当地的淡水少之又少,仅有的水则是咸苦水,自然条件十分艰苦。当年兴泉道班养路工上班靠的是“十一路车”,徒步奔波,早出晚归,午餐就是一瓶冷水,两个窝窝头,工作到中午休息时,随便在路边找个避风的石洼,就着冷水,咬几口干粮,只要吃饱肚子,倍感满足,生活享乐方面根本不存在攀比现象,倒是在吃苦耐劳奉献精神层面上有比学赶超的劲头。
1985年8月,白银市恢复建制,1986年1月成立白银公路总段,景泰公路段正式移交白银公路总段管辖。自此,景泰段管辖的省道201线、省道308线逐渐改造为简易渣油路面,油路修补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就是病害路面开挖。三寸厚的油层,一镐下去,有时候只崩出个小白点,一个四平方米的小病害至少得有五个人去刨,你挖累了他接力,缓一缓再继续,一个晌午才能完成,其中艰辛不言而喻。
历史的变幻风驰电掣,时代的发展势起步急。随着时代的变迁,交通事业蓬勃发展,国家加大了投资,沙土路变成了柏油路,好多道班都已被“双化”标准的养护站和“四位一体”综合养护工区所替代;铁锨、洋镐、架子车早已被装载机、挖掘机、自卸车取代;炒盘已变为沥青拌合楼;“老道班”渐渐成为历史的见证,被遗忘于旧时风物中。如今的兴泉道班,已发展成为集养护二级公路和高速公路的现代化工区,但是公路人的初心和使命没变,养好公路、保障畅通的职责始终没有变。
前人无悔青春,今人继往开来。站在新征程上,我们需要寻根立魂,刻画老公路人奋斗的群像,寻觅传承的基因,让那些经年累月的守护,让那些满腔赤诚的奉献,书写出对于交通强国建设最铿锵有力的回答,激励、鼓舞和感动着公路人在新的征程上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我们更需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聚党建之引领、抓养护之主业、纾项目之难点、固安全之根基,在时代发展中用青春和汗水在白银的山川大地上绘就了交通发展的壮美画卷。(刘兴武,俞建华,魏明,郭娟梅 )